近期,国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政策稳定粮市的意图非常明确。随着小麦饲用需求持续增加,国内玉米与小麦价格的联动性增强,二者或将在博弈中逐渐形成新的“紧平衡”格局。
2021年5月至今(6月中下旬),国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和监管,从国家发改委“点名”要求做好玉米等大宗商品价格异动的应对,再到市场监管总局和国家发改委派出联合调研组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捏造散布涨价信息等行为,政策态度明确,就是要抑制粮价的过快上涨,稳定国内供应,玉米价格承压态势明显。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玉米、小麦价格倒挂,今年新麦采购主体多元化竞争态势明显,小麦的采购热情持续提升,玉米与小麦价格联动性增强,而且随着国内玉米逐渐进入青黄不接阶段,玉米和小麦价格或将受到一定支撑。
国家调控“缓冲”玉米市场震荡
2021年3月至5月上旬,国内玉米价格呈现出先抑后扬的震荡走势。当时,贸易商手中大部分为成本2750~2900元/吨的货源,都不同比例使用了第三方资金,而且普遍认为中短期内玉米行情会处于多空胶着状态,高于成本出货困难。但由于前期贸易商在玉米价格上涨时已经普遍盈利,而且依然看好下半年玉米行情,所以愿意笃定后市上涨,至新玉米收获前逢高出货清仓,为回笼资金,也为腾出库容收购新玉米做准备。
5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十四五”时期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对玉米等粮食品种的政策态度,进一步推动做好保供稳价工作;进入6月份,中储粮发布公告,开始向市场投放2020年进口玉米,补充流通环节粮源数量。
从出台政策、联合监管到增加市场投放,一系列调控措施接踵而至。一方面,国家频频出手调控,可能促使部分原本希望囤货等待时机的贸易商提前销售库存止损;另一方面,市场消息称第三方资金为减少后市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要求贸易商8月底偿清全部贷款,若消息属实,则还款压力必然提升贸易商提前出货的意愿,进而使后期的清仓行为减少。
基于这种分析,国家调控既能减弱6月至9月期间贸易商的惜售心理,减缓或改变因青黄不接可能带来的价格上行趋势,也将抑制后期贸易商清仓可能导致的价格快速下跌,就像为玉米价格的震荡添加了强力的缓冲器。
高利润下盲目扩种玉米有风险
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预期增加。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21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为4290万公顷,同比增长4%,比上月预测增加27万公顷;总产量为27350万吨,同比增长4.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部分贸易商表示,由于玉米收益大幅增加,农户种植积极性提高,今年或将以往的花生、土豆等作物改种玉米,加之2021年已经明确大豆和玉米种植补贴差值缩小,预计2021年农民种植玉米的收益将高于大豆,进一步提高玉米种植积极性。
警惕产量增加带来的后续影响。今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已是大概率事件,但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扩种或将导致利润下降。例如,2007年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带动国内价格大幅走高,小麦与玉米价格出现倒挂,刺激小麦饲用需求增长,历史上首次出现小麦大规模替代玉米的现象,2007/2008年度国内小麦饲用量达到1365万吨。随后,国内玉米连续数年大幅增产,市场供需形势随之逆转,玉米价格持续承压,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幅下跌走势,至2016/2017年度甚至低于同期小麦价格1000元/吨。二是随着我国对玉米缺口问题的重视程度加深和政策调控措施陆续出台,我国玉米、小麦、豆粕等供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大资金炒作和贸易商囤粮惜售行为也将随之减少。
虽然目前种植玉米利润提升,但是盲目扩种仍不可取。相关部门应指导基层农户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规模,选择与之适应的玉米品种进行科学扩种,并且应分配好玉米和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例如,大豆作为我国长期紧缺的粮食作物,市场需求量大,可以规避一定的种植风险。那么,当玉米与大豆两种作物效益相差不大,甚至大豆效益略低时,相关部门可以鼓励东北地区有条件的农户部分播种大豆以减少玉米价格波动的风险。同时,还应积极调整农作物收储、进口、投放、替代等方面的结构性供给侧改革政策,以适应新的国内外供求关系。
玉米替代品大量使用或难持久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国内猪肉价格下降23.8%,目前生猪均价已跌破20元/公斤大关,但玉米成本却接连攀升,部分地区养殖企业已经出现亏损迹象。而目前小麦价格仍低于玉米300元/吨左右,价格优势依然明显,促使企业大量改用小麦等其他替代品降低成本,进一步减少玉米需求。据了解,部分饲料企业使用小麦的数量占全部能量原料的比例已超过40%,禽料企业小麦替代率甚至达到70%以上,玉米与小麦的价格联动程度空前提升。
今年新麦采购与往年存在显著差异,收购主体多元化特征明显,除以往的制粉企业和传统小麦贸易商外,又增加了饲料企业和产业外的资金。我国饲料企业规模、体量和资金实力普遍较面粉企业大,这样一个量级的主体进入麦市,对价格推动较大,今年小麦价格高于去年同期100~200元/吨。
在当前形势下,玉米库存小、需求大的事实决定了玉米价格在短期难以回归2020年之前的水平,而且我国对小麦的饲用需求量仍将持续增加。未来一段时间,玉米和小麦将作为饲料加工及养殖企业的常态化原料来源,而且二者的用量将呈此消彼长的态势,使用比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差价。但应明确的是,我国现有小麦库存水平可满足一年以上消费,即使存在较小的供需缺口,也不会影响小麦的供应保障,而且短期内有利于释放小麦的库存压力。
不过,长期来看,小麦大量替代玉米、玉米及其替代品大规模进口都是难以持久的。首先,玉米替代品的大量使用,不利于解决我国“人畜争粮”的问题,长期大规模的粮食进口也不利于国内粮食的稳定供应;其次,预计未来国内养殖业持续恢复,对玉米的需求仍将旺盛。一旦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餐饮业和啤酒等产业或将出现爆发性增长,玉米、淀粉、淀粉糖等饲用和深加工需求将逐步提高。所以,必须改变国内粮食供需结构,适当增加国内玉米产量,提升作物质量,也可考虑以国家或企业、社会的形式增加必要的玉米库存,以备不时之需。
玉米或逐渐实现新的“紧平衡”
6月至8月,国内玉米逐渐进入青黄不接阶段,这期间玉米市场存量或将减少,而且今年没有临储拍卖对价格的引导和抑制作用。从往年的小麦价格数据看,7月至11月上旬,受国家收储和市场流通量减少等因素影响,麦价震荡上涨的概率较大,今年或因其与玉米价格的联动性增强,而抵消部分玉米价格颓势,使玉米价格受到一定支撑。
中短期内强力的政策调控对玉米和小麦价格的压力不容小视。而且替代品的大量使用,以及中储粮进口玉米的不断投放,虽然无法达到以往几千万吨临储拍卖的调控力度,但仍将有效补充市场需求,抑制玉米价格上涨。整体来看,国内玉米与小麦市场或将在博弈中逐渐形成新的“紧平衡”格局。
(文章来源: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