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计划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议题之一,粗钢产量压减成为左右2021年黑色产业链各品种价格走势的关键因素。究竟碳达峰、碳中和对黑色品种,尤其是原料端的焦炭会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尝试追根溯源,对钢铁行业碳减排的迫切性及可能的实施方案进行初步探讨。
需求
碳减排政策下,粗钢产量增速可能下滑至零
参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重要一环,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并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绿色经济成为我国未来数载发展目标
纵观历史,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制定,到2015年《巴黎协定》签署,国际社会团体早在近30年前便通过召开联合国气候大会的方式引起全球主要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关注,并不断通过法律法规、协议条款等途径加强各国政府间的国际合作。2016年4月,我国国务院特使在《巴黎协定》上签字,并于同年9月3日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加入《巴黎协定》,成为其缔约方之一。
放眼全球,钢铁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3.7GtCO2e,排放占比达32.2%,大幅高于其他行业的排放水平。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大国,千禧年来粗钢产量不断上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随之增长,并于2005年超过美国。对比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减排历程,欧盟、美国及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分别出现在1979年、2007年和2008年。早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存在着较高相关性,重污染行业往往对经济的短期推动有着显著效果,而随着排放治理投入的增加及国家政策层面的干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相关性逐步降低。当前,我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及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多重身份赋予了其更加迫切的责任与义务,于情于理我国都将加大碳减排工作的力度,绿色经济成为未来数载的发展目标。
低碳转型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
2020年9月,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重申,2021年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随后,工信部表示,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应率先做出表率,从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坚决压缩钢铁产量四个方面促进行业产量压减,确保2021年全面实现钢铁产量同比下降。至此,钢铁行业碳减排计划初见端倪。
依照国内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比,黑色产业链占总排放量的近20%。其中,钢材冶炼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钢铁产能常年稳居全国第一的河北也因此位列碳排放总量之首,三甲其余省份——山东和江苏,也均为粗钢产量大省。因而,“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势必成为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回顾2016—2018年,钢铁行业通过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1.5亿吨,取缔地条钢1.4亿吨,整体超额并提前完成任务。之后,行业景气度明显上升,钢厂利润大幅好转,为行业技术革新及提质发展铺平道路,钢铁行业“第二轮”供给侧改革箭在弦上。
年内大概率出台粗钢产量压减政策措施
对黑色产业链进行元素溯源可知,其碳元素主要来源于焦炭内部的固体碳,而产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除了产生于高炉炼铁及转炉炼钢过程,也有少部分产生于烧结过程中碳酸钙与二氧化硅的复合反应。高炉工艺、转炉工艺及烧结工艺为黑色产业链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本来源,电炉工艺的占比则微乎其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焦化反应生成的焦炭虽然是碳元素的根源,但焦煤碳化变焦的过程中,碳元素并不会随着高温干馏而释放至环境中,故焦炉工艺碳排放占比也相对较低。
上市钢厂公开的长流程各工序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亦能验证以上观点。高炉炼铁中焦炭作为还原剂,被充分消耗于对铁元素的还原,进而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高炉工序在长流程炼钢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占比超过七成。因而,限制高炉即扼住了碳减排的咽喉。
上一轮钢铁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促使产能结构得到优化,近年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也在不断推进。因此,在工信部提出的四条路径中,粗钢产量压减最有可能成为2021年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迈出的第一步。
具体来看,钢铁产量重镇唐山在春节之后,因重污染天气来袭启动二级应急响应,短短半个月内,又连续发布多份文件加严生产管控,并制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月方案,力争年内完成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退后十”的目标。
随着2021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河北全省环保限产力度再度升级,唐山二级预警执行一级响应,当地绩效评级D级钢厂所属高炉全部焖炉,涉及9家钢厂合计高炉30余座,占唐山日均产量的20%左右。而上周末,生态环境部暗访唐山,对唐山东华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唐山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市春兴特种钢有限公司和唐山金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4家违规生产钢厂实施行政处罚,暂扣排污许可证并停止生产。随后,唐山召开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落实紧急部署会议,重申减排目标,当地高炉限产继续加码,部分钢厂全部高炉实施焖炉。
目前,政策的严格性得以持续,唐山高炉开工率断崖式下跌,整体开工水平降至近年谷底。另外,受制于3月整体减排45%的政策预期,高炉开工回升时点成为不确定因素,唐山作为钢铁行业的风向标,传递出中央对控制粗钢产量的决心。
2020年,国内粗钢产量为10.65亿吨,同比增长5.2%。若2021年粗钢产量不压减,则产量可达11亿吨,同比增速为3.3%;若2021年粗钢产量实现压减目标,即前文探讨的较大概率事件,则10.65亿吨的产量就是上限,焦炭需求将大幅收缩,需求增量几乎为零。因此,粗钢产量压减将长期压制焦炭需求,对价格的打压力度只增不减。
供应
置换悉数完成,焦炭新增产量或超2000万吨
2020年以来,焦化产能压减屡次成为市场热点,年末的集中退出更是将焦炭价格推向历史高位。如今,产能淘汰基本达成目标,新建产能陆续进入投产周期,焦炭供应将由此前的紧张逐步转向宽松。
利润丰厚刺激焦化厂开工积极性
2020年四季度以来,焦炭现货价格历经了15轮提涨,累计涨价1000元/吨,焦化利润创下供给侧改革以来的新高。丰厚的利润刺激焦化厂开工积极性高涨,2020年四季度全国焦炉整体开工率维持在近年峰值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1—2月,全国焦炭产量为7911万吨,累计同比增长10.3%,同期产量创下近年最高纪录,由焦炭产能集中淘汰产生的供应缺口得到快速回补,焦炭供应回升至较高区间。
置换产能投产推升焦炭供应能力
工信部早在2017年2月就发布了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历年来多以蓝天保卫战行动计划及秋冬季限产为主要实施手段,进行落后产能的生产限制与出清关停,初期效果甚微。
时至2020年,山东率先做出表率,通过“以煤定产”集中压减省内焦化产能超三成,华东地区焦炉开工率应声下滑。而后,山西、河北、河南等焦化产能大省也于四季度陆续淘汰本省4.3米焦炉,当地焦炉开工率逐步走低。至此,焦化落后产能的淘汰基本赶上“十三五”的末班车,完成既定任务。
河北、山西两省部分焦炉因前期负有采暖季保供暖任务,退出时间延迟至3月底,其涉及14家焦化厂合计1019万吨产能。据机构的调研,邯郸焦化厂已顺利停止进煤,并实现关炉停产,其余焦化厂料将分批陆续实现退出。部分落后产能的压减虽短暂扰动供应节奏,但难改焦化行业置换产能的扩张态势。
2021年,山西临汾、吕梁等传统焦炭产区新增产能将贯穿一二季度,当地多依靠建设焦化园区实现新建产能的集中化与优质产能的大型化。同时,河北及西北地区也有部分置换产能将建成投产。仅2021年上半年,合计投产的焦化产能近4500万吨。
全年来看,2021年置换产能投产集中于上半年和12月。考虑到两个月左右的烘炉出焦周期及1—2个月的出焦满产周期,二季度将是产能释放的高峰。另外,利润丰厚或缩短满产周期,实现产量提前释放,故焦炭全年供应将逐步宽松。
2020年,全国焦炭产量为4.71亿吨,几乎与2019年持平,单月产量增速呈现前低后高趋势。展望2021年,随着焦化置换产能投产至满产,全年焦炭产量有望增长1800万—2000万吨,产量增速在3.8%—4.2%,优质产能将提升焦炭供应的弹性及能力。
结论
供需结构改变,年内焦价看低至1700元/吨
碳达峰、碳中和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议题,粗钢产量压减将成为2021年钢铁行业减排的重要途径,焦炭需求预计受此影响而大幅回落。与之相对,焦炭落后产能淘汰即将告一段落,优质产能进入投产、增产周期,市场供应能力逐步提升。全年来看,焦炭供需结构将由紧平衡转向宽松。
库存的增长亦能验证以上观点。焦炭库存在历经了近1年的消化之后,拐点已然显现。下游方面,春节以后钢厂库存快速攀升,不到一个月时间增库近80万吨,原料备库水平已超出合理区间,而后续终端需求启动力度尚未可知,钢厂焦炭能否进入季节性去库周期需要观察。上游方面,提降周期下厂内发运不畅,焦化厂库存也呈累积态势。
回顾2012年以来的焦炭价格走势,全行业利润低迷迫使焦炭主力合约于2015年年末创下606.5元/吨的历史低点,而受益于产能淘汰,2021年年初焦炭价格创下近3000元/吨的历史高点。目前,价格水平依然处于近10年75%分位之上,绝对价格下方仍有较大空间。
通过数据测算,2021年,焦炭产量将增加至4.89亿吨,而消费量与2020年基本持平,全年供应过剩约1677万吨,全面扭转了2020年供需紧平衡格局,回归至2018年前后的水平,焦炭价格也预计下行至1700元/吨。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