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控股股东的高比例质押,广誉远引发关注。据其最新披露的三季度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也在下降,同时呈下降趋势的,还有企业的盈利能力。
面临这些问题的不止广誉远一家,包括东阿阿胶、步长制药等在内的中药企业都存在类似问题。研发投入有限、新品乏力的同时,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并未为这些中药企业带来亮眼的业绩。在资本市场,逾70家上市公司中也仅有云南白药、片仔癀市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高额销售费也再难撑业绩
目前,广誉远控股股东东盛集团质押数量已经占到了其直接持股数量的97.18%,为其持股总数的76.88%。此前,东盛集团与申万宏源办理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还触发违约条款,申万宏源随后减持东盛集团所持广誉远股份4852865股。广誉远眼下的“麻烦”不止于此,其净利润在2019年经历了同比65.23%的下滑后,今年前三季度再次下滑,同比降幅达62.69%。2010年以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经连续十年为负,从2010年的-4721.26万元一路下降至2019年的-1.41亿元。
面临类似局面的,不止广誉远一家。太极集团也在2016年8.56亿元的净利润高点后开始走下坡路,到2019年已经出现亏损,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86.87%。
新京报记者综合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发现,今年上半年,共有包括ST康美、东阿阿胶等在内的9家中药企业出现亏损,绝大部分企业实现了盈利,但在这背后,是高企的销售费用在支撑。仍以今年半年报数据为例,70家披露销售费用的中药企业中,占营收比重平均数为30.82%,包括龙津药业等在内的7家企业上半年销售费用占比超过50%。而在2018年,A股293家医药生物企业中共有34家企业销售费用占营收比超过50%,其中就有15家为中药企业,接近半数。但到了前三季度,70家中药企业上市公司中有39家实现净利润出现下滑。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部分中药企业在产品结构上同质化问题严重,企业要想杀出一条路,就只能靠销售费用支撑。广誉远在最新披露的三季度报中表示,公司加大终端营销及广告投入,致使市场推广费、广告费较上年同期增加2862.74万元。曾顶着“最贵新股”上市的步长制药,销售费用一度走高,2019年达到80.81亿元,占营收比重过半,达到56.69%,在67家中药板块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但在资本市场,这样的“套路”已经不再受追捧。在70家中药上市公司中,目前仅有片仔癀、云南白药市值超过千亿元,中药企业仍缺席科创板。从2018年到2019年,A股亦没有一家中药企业上市。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认为,中药企业在资本市场并不好过,资本对很多传统“套路”失去兴趣,很多企业已经没有“故事”可讲。
新药上市难觅中药企业踪影
在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和多重利好因素的影响下,国内新药上市进程提速,本土创新性药企开始崛起,在这其中,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占据了主流,中医药踪影难觅。
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的《2019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9年,药审中心受理的8077件药品注册申请中,八成为化学药注册申请,中药注册申请受理量为423件,在中药、化学药、生物制品三个门类中为数量最少的品种,占比为5.24%,这一数量也与2018年413件的水平基本持平。
在CDE受理需技术审评的注册申请中,化学药、生物制品分别较2018年增加了10.72%、23.3%,而中药注册申请则较2018年降低了14.33%。从2016年到2019年,中药临床试验申请(IND)审评通过批准数量(以受理号计)均不超过2个。
新药上市背后,是研发费用的投入在支撑,而中药企业的整体研发投入都不算高。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整理发现,2019年,68家披露研发费用的中药板块上市公司中,除去未披露研发投入的数家企业外,64家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占营收比的中位数仅为3.28%,研发投入占营收比超过10%的仅有龙津药业和康缘药业两家企业。对比同时期72家公布研发费用的化学药企业,有18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同期营收比重超过10%,微芯生物、贝达药业、翰宇药业3家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均超过40%。
到了今年上半年,这一状况并没有得到改观。67家披露研发费用的中药公司中,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平均为3.24%,包括嘉应制药、太极集团等在内的10家中药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不足1%。
中药企业研发投入少和产品结构同质化的问题一直存在,在史立臣看来,这一局面的形成有企业自身因素,也有政策的引导效应。一方面,部分企业以前“守着”几个传统组方,日子就能很好过,企业没有研发的内在动力。“以前很多经典名方没有临床数据就可以获批上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研发积极性,谁还会辛辛苦苦做研发?不少中医药企业都开始挖掘经典组方。”另一方面,随着政策层面的收紧和市场变化,“中药企业也想做研发,但是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让中药企业“迷失”方向的,是技术标准的缺失。由于新药组方需要做临床试验,否则无法通过,但目前在中药临床研发方面还缺乏相关的技术标准、指标和数据等,这让不少中医药企业不得不按照西药的标准做研发。一位在中药企业从业人员也曾向记者表露过类似担忧:“白花花的银子投进去,最后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缺乏相应标准,在医疗机构中,中药的位置也有些尴尬。近年来,鼓励中医药发展的利好政策频出,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也在持续突出临床刚需用药,辅助用药等则受到限制,不少中药也因此难以进入临床路径,采购受限。《2019年度药品审评报告》也指出,要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注册审评体系,建立适合中药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审评标准,健全优先审评制度,鼓励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的研制、申报。
转型前路仍待市场考验
加速转型也是近年来中药企业选择的共同战略。2018年,主要从事中成药研发、生产和销售的步长制药启动三大转型战略,包括从中成药研发向生物制药、疫苗等高科技领域转型;从营销型驱动向产品型驱动、向科技型公司转型;由中国本土化向全球化转型,稳步实现生物制药战略规划。目前来看,其传统核心产品依然是撑起营收的主力,公司2019年实现营收142.55亿元,心脑血管类药物实现销售收入达113.94亿元,占营收比重接近80%。能看到的是,步长制药转型动作频频。今年6月,步长制药控股子公司浙江天元以3500万元拿下兰州百灵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产品己有研发技术。此外,步长制药目前有10项生物制品(含8项1类治疗用生物制品)正在研发,部分项目已进入临床II期或III期阶段。今年10月,其全资子公司杨凌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向FDA申报的他达拉非片获得了美国仿制药申请。多个领域的布局在同步进行,接下来,便是市场的检验。
天士力、九芝堂等诸多企业亦在转型之列,天士力的布局领域包括抗肿瘤、心血管、消化代谢等,公司还将全资子公司天士力生物拆分上市,布局创新药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透露,中药企业传统的道路已经走不通,转型也并不简单,且成功案例不多,无论是转型生物药还是日化领域,都有待市场的进一步考验。
(文章来源: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