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沟、栽苗、灌水……初冬时节,南江县高桥镇桅杆村,四十多名村民在金银花产业园里忙碌,“趁着最近天气好,我们要完成5000余亩的金银花栽种工作。”第一书记李军成介绍。
“来年春天这些金银花就会成为致富花,为村民带来‘真金白银’。”看着眼前刚刚栽下的金银花苗,李军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不愿种到愿意种
桅杆村里有了主导产业
“我们村之前是贫困村,交通闭塞,村民只能靠传统种植养殖增加收入。”李军成说,为了找到合适的产业,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多次向上级争取项目,外出考察。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4月,南江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对桅杆村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确定村里的土壤、气候、空气等条件适宜种植金银花后,在村里规划了5000余亩金银花产业园。桅杆村迎来了发展机遇。
机遇来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发展金银花产业,少不了要用大量土地,土地从何而来?如果流转村民的土地用来发展金银花产业,那怎样补偿村民才合理呢?解决这些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一开始,大部分村民得知自己的土地要被用来种植金银花时,特别抗拒,认为这个产业挣不到钱。”李军成表示,村民的不支持让他犯了难。
为此,李军成和村“两委”干部组成工作队,一对一深入农户家中,给他们耐心讲解金银花产业发展效益与前景。“一斤金银花可以卖90元左右,十斤金银花就能卖到900多元,没想金银花能挣到这么多钱。”在村民罗明升家里,听完李军成算的金银花收益账,他有些咋舌,没想到小小金银花,能带来这么大效益,“我种,李书记,你们说咋种,我都支持!”
“为了进一步说服村民,我们还制定了一系列利益联结机制,比如村民流转土地租金一年300元和优先保障村里人员务工需求等政策。”高桥镇镇长谭全珍表示。
一户一户走访,一家一家算账。慢慢地,一开始拒绝种金银花的村民都松了口,积极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愿意种还要种得好
探索“一主两辅多元”发展模式
村民们的传统观念转变过来了、土地流转的问题也解决了,随之而来亟待解决的就是基础设施问题。
“为了确保产业园早日建成,县委、县政府决定新开辟2条产业路。”李军成说。
“除了解决交通的问题,发展金银花产业也需要人才和技术支持。”谭全珍介绍,经过多次讨论,桅杆村探索出“一主两辅多元”发展模式,即以村为主体,以驻村干部和农业技术专业人才为辅助,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吸引业主出资多元化助力产业发展。
“我们首先挖掘本土业主,积极说服本土有资历的业主,让他们支持本土产业的发展建设,以此来吸引其他业主。同时,积极培育本土业主,让村委会干部带头做事,把村干部培训成业主;引进一些返乡创业的成功人士,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资源带动产业发展。”谭全珍说。
为保障金银花种植顺利进行,县农业农村局还成立了金银花栽植中心,引进1名种植专家,每周开展免费培训,帮助村民提升金银花种植技术。同时,由驻村干部一对一服务办理企业需要办理的业务,为业主营造出良好的营商环境。
通过一系列努力,桅杆村的金银花产业园区不仅与王老吉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吸引了大批有资质的业主,联合这些企业,整合自身优势,桅杆村金银花产业园区确保了供应链的稳定,也拓宽了产品销售的渠道,解决了村民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种得好还要能增收
带动300多户村民家门口就业
“我主要是给种了金银花苗的土地搭薄膜,80元一天。除此之外,一年还有1500元土地流转费,再加上卖猪、卖鸡的钱,足够我和老伴两个人生活了。”64岁村民何华英已经在产业园里干了十多天,说起现在的收入,她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目前,桅杆村金银花产业园内实行分班、分批次的务工模式,每天用工40多名。目前,产业园已带动全村300多户农民增收。
“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感觉真是好,挣钱顾家两不误。”村民刘青如说,这段时间,早上七点半开工,中午吃完饭上工,晚上六点半下班,日子有规律,也能挣到钱。
今年70岁的兰仕发主要负责金银花的栽植和管理工作,他看着如今村里的发展建设得越来越好,由衷的感到欣慰。
“以前我们村的交通不便,村民们大多数靠务农、养殖挣钱,没有固定的收入,现在有了产业园区,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而且还很方便、稳定。”李军成表示。
(文章来源:巴中日报)